知者不言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知者不言」是说有真知的人了解言语概念的功能有限因此不会多言;语见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根据老子学说真理实相抽象普遍难以用有限的言辞明白表达。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道是形上普遍的原理言语名辞只是约定而成因时制宜不能表达真理。因此老子主张 「希言」、「贵言」、「不言」。真正有智慧的人明白言语不足恃的道理不会多言;反之终日喋喋不休的人一定是不明道理、没有真知的人。庄子承袭老子的思想在〔庄子·天道篇〕以轮扁斵轮的故事(参见「轮扁斵轮」)说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理。在〔知北游篇〕更假借寓言表明去知不言态度。 寓言中假托出象徵自以为知的「知」向象徵「不知从何说起」的「无为谓」、象徵狂放的「狂屈」和象徵得道者的黄帝请教:「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行)则得道?」简单地说就是问要怎样才能认知道、实践道?结果「无为谓」不知从何说起也就无法回答「知」;「狂屈」虽自认为知道却「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想要回答又一时忘了想说的话;只有黄帝答道:「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也就是说不用思虑才能认知道无为而行才能实践道。黄帝并称许「无为谓」与 「狂屈」不言是真正的智者:「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和老子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一样真正德行完美的人如果施行教化一定不尚言词不欲多言(参见「不言之教」)。因为多言用智使人心容易流于狡诈虚伪无法达到教化的真正目的。从施教的效果而言言教更是不如身教;滔滔不绝的言辞灌输远不如亲自示范、人格感召的效果大。 老庄认为知者不言是因为:第一知道言说有限、道理无穷故宜不言;第二言说用智浇薄真性故宜不言;第三不言少事无为而民自化所以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