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大学]的最后部分(朱子[大学章句]的[传十章])是解释治国平天下的文中所说的治国的原则也就是平天下的原则因此治国平天下二者可以合起来解释。 关于治国平天下之道[大学]主要是从「絜矩之道」及「德本财末」二方面说。所谓絜矩之道是以己心推人心使人己间的关系合乎人之常情。[大学]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这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详细说明。从自己的不愿意别人以不合理的态度待我便可推想到别人也希望我不要以不合理的态度待他便可不将不合理的态度加诸别人。这便好比拿着絜(量长度的如尺)和矩(量方角的尺)来衡量上下四方使人我的各种关系都能平正合理。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其实很简单却也便是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原理。故朱子注说:「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道也。」 能以絜矩之道为政则可为民父母[大学]下文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能为民之父母便可得到百姓的拥戴便是国家能存在的首要条件故曰:「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以絜矩之道治国便是德治。德是本有德便可得众而成立国家也可有财有用。[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治理国家是很复杂的事情并不是只具有道德的人便可以胜任的但[大学]认为有德者会进贤退不肖由是而为国举才治国便不成问题了。[大学]引[尚书.泰誓]之文说:「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亦若有利哉!」便是说明有德者即使自己才能不够倘能任用有才者来辅助自己仍然足以治国。而这也是事实因为国家的许多事务本就不是一个人所能全部胜任的。 又治理国家财政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大学]也注意及此。如上文所说认为德是财之本有德则有财因有德便能聚众民众在有德者在位的情况下自然会感发兴起努力建设。[大学]又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所谓「以财发身」即散财于民众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以身发财」则是以身徇财即聚敛财富专为己用结果人民贫穷必会失去民心民心叛离终致失去自己的性命。性命不保所聚敛的财富又有什么用呢?因此为政者必须重德轻财能重德则自然有财用。故[大学]最后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总言之[大学]认为重德反求诸己与民同好恶的「絜矩之道」便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所谓平天下亦即[大学]开首所说的「明明德于天下」使天下人都能彰显光明之德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