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辞海百科
张栻诗词作品集:
立春偶成 舟行湘阴道中雪作 中秋与僚佐登江陵郡城观月 雨后同周允升登雪观 游岳寻梅不获和元晦韵 游道场山次沈国录韵 斜川日雪观所赋 王长沙约饮县圃梅花下分韵得梅字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君子亭 笋脯一平驰寄因和云岁诗为一笑春笋未盛尚续 送周畏知二首 送周畏知二首 送鲜于大任入成都幕 送外弟宇文挺臣二首 送外弟宇文挺臣二首 送邵怀英赴召 十五日过小孤山 诗送元晦尊兄 人日游城东晚饭陈仲思茅亭分韵得香字 秘阁郑公移节乡部置酒饯别诗以侑之 龙孙竹生辰阳山谷间高不盈尺细仅如针而凡所 岭南荔枝不可寄远龙眼新熟辄以五日颗奉晦叔 岭南荔枝不可寄远龙眼新熟辄以五日颗奉晦叔 腊月二十二日渡湘登道乡台夜归得五绝 腊月二十二日渡湘登道乡台夜归得五绝 腊月二十二日渡湘登道乡台夜归得五绝 腊月二十二日渡湘登道乡台夜归得五绝 腊月二十二日渡湘登道乡台夜归得五绝 湖南使者邵公召赴行在所寓客张某敬赋以饯行 和宇文正甫探梅 和签郑宪分赠米帖 和黄漕雪中将至长沙 过胡文定公碧泉书堂 隔墙闻正父乡饮甚乐偶畏风不预用前韵敬简 二月二十五日登裴台坐上口占 次韵无为使君尊兄见寄之什 陪舍人兄过陈仲思溪亭深有买山卜邻之意舍人 除夜立春 益阳南境松杉夹道郁然父老相传忠定张公为邑 新亭 四月二十日与客来城南积潦方盛湖光恬然如平 时为桂林之役前一日刑部刘公置酒相饯曾节夫 三友堂 旧闻长沙城东梅坞甚盛近岁亦买园其间念欲一 城南杂咏二十首·月榭 城南杂咏二十首·石濑 城南杂咏二十首·蒙轩 城南杂咏二十首·梅堤 城南杂咏二十首·丽泽 城南杂咏二十首·卷云亭 跋王介甫游钟山图 自乌石渡湘思去岁与朱元晦林择之偕行讲论之 自上封下福岩道旁访李邺侯书堂山路榛合不可 子远使君出守广汉始获倾盖诸官赋诗赠别某广 帐干周君桂林相从之旧已亥莫春出岭迂道相过 张子囦携二子西归求予诗为赋此以致乡党之义 游惠山 尧庙 谢杨文昭主簿寄诗杨之父绍兴间倅建康不屈於 小园茶醾盛开伯承以诗见督置酒于此为增不敏 襄州护漕使者侯寄示所作快目亭记辞多慷慨予 闻定叟弟已近适迫祀事未能出先遣侄辈往迎书 望庐山 晚望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吟风桥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桃花坞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尚絅堂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橘沜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菊隐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 平父求笋炙既并以法授之用往岁张安国诗韵为 南岳庵僧寄上封新茶风味甚高薄暮分送韩廷玉 梦乘大舸卧泛江湖波涛甚壮醒乃悟其为雨因成 户曹庐陵胡君引年求谢事予视其精力未衰留之 湖南参议宋与道奉道奉祠归崇安里中赋此以别 胡丈广仲范伯崇自岳市来同绝顶举酒极谈得闻 和故旧招馆 广汉黄仲秉即转运使治之东作亭扁以楚翠盖取 二月二十日野步城南晚与吴伯承诸友饮裴台分 定叟弟频寄黄蘖仰山新芽尝口占小诗适灾患亡 城南杂咏二十首·西屿 城南杂咏二十首·听雨舫 城南杂咏二十首·书楼 城南杂咏二十首·山斋 城南杂咏二十首 城南杂咏二十首·纳湖 城南杂咏二十首·柳堤 城南杂咏二十首·东渚 城南杂咏二十首·琮琤谷 张子真杨政光吴德夫追路湘源赋此心别 张安国约同赋仇氏{匡去王加赣}瓮酒 曾节夫罢官归旴江以小诗寄别 有怀安国 游丝 夜得岳后庵僧家园新茶甚不多辄分数碗奉伯承 叶夷中屡以书求予记敬斋予往年尝为亲旧为记 叶夷中屡以书求予记敬斋予往年尝为亲旧为记 严庆胄射策南归迂途相访六月二十有一日同游 崖边积雪取食清甚赋此 闻方广长老化去有作 晚过吴伯承留饮 晚春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夕阳台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霜杰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蓼步 题伏龙寺壁 送赵节卿 送范西叔教授西归 四月四日饮吴仲立家海桐花下吴伯承以事不至 十四日陪黄仲秉渡湘饮岳麓台上分韵得长字 三茅观李仁父刘文潜员显道赵温叔崔子渊置酒 若海运使移节广东赋诗赠别予每过若海诸郎诵 若海运使移节广东赋诗赠别予每过若海诸郎诵 清明后七日与客同为水东之游翌朝赋此 马上举韩退之语口占 鹿鸣宴 庐山有胜处曰卧龙南康朱使君始筑茅绘诸葛武 六月晦发霅川广德兄与诸友饮饯于渔山已而皆 寄题周功父溪园三咏·嫣然亭 寄题周功父溪园三咏·雪亭 寄题周功父溪园三咏·溪亭 和朱元晦韵 和择之看雪 和择之赋泉声 和元晦醉下祝融 和元晦雪压竹韵 和元晦马迹桥 和元晦林间残雪之韵 和友人梦游四山 和石通判酌白鹤泉 和定叟送行韵 过马当山 过洞庭 坟庵枕上追怆赋此 方广圣灯 方广道中半岭少憩 登山有作 登楼 道傍残火温酒有作 从吕扬州觅芍药栽 次韵范至能峡中见寄 次韵伯承见简探梅之什且约人日同游城东 次陈择之游湖韵 醇叟崇道之丧未得往哭闻窀穸有期辄赋二章以 醇叟崇道之丧未得往哭闻窀穸有期辄赋二章以 淳熙乙未春予有桂林之役自湘潭往省先茔以二 除夕登仲宣楼 初夏偶书 城南杂咏二十首·濯清亭 城南杂咏二十首·咏归桥 城南杂咏二十首·兰涧 城南杂咏二十首·船斋 城南杂咏二十首 八月既望要详刑护漕游水东早饭碧虚遍观霞程 昨过漕台庭前茶醾盛开已而詹体仁海棠和章及 昨过漕台庭前茶醾盛开已而詹体仁海棠和章及 自方广过高台 重九日与宾佐登龙山 重九陪详刑护漕东西楼之集 仲冬朔日登湘南楼复用正父前韵 中夜祝融观月 中春过阳亭 止酒 正甫还长沙复用斜川日和陶韵为别 岳后步月 与弟侄饮梅花下分韵得香字 游章华台 游南岳风雪未已决策登山用春风楼韵 由西岭行后洞山路 用元晦定王台韵 谒陶唐帝庙词 谢韩监芍药 湘中馆饯定叟弟分韵得位字 下山有作 喜闻定叟弟归 喜广仲伯逢来会 五士游岳麓图 望后一日与客自水乡登湘南月色佳甚翌日用乡 王长沙梅园分韵得林字 外弟信臣总干西归驻舟沙岸得半月之款於其行 同元晦择之游岳道遇大雪马上作 田舍 题曾氏山园十一咏·梅沼 题邢使君钓隐 题湘潭丞黄子辩哦松轩 题南台寺 汤总管邢监庙约游城东酒间求诗为赋此 岁晚烹试小春建茶 送祖七倒西归二首 送曾裘父 送宇文正甫 送林择之 送李新州 送黄子默 送胡伯逢之官金陵 送甘甥可大从定叟弟之桂林 送陈择之 送八兄 书妙应庵壁 是日二使者出游晚凉有作 十三日晨起霜晴用定台韵赋此 十二月乙卯登岳阳楼丙辰再登 十二月十六日夜枕上闻雷已而大雪 生辰谢邵广文惠惠仁者寿赋 上已日晚登裴台自仲春凡三登 上封有怀元晦 三月七日城南书院偶成 南轩木犀 某以四十字送详刑使君 墨梅 墨梅 路出祝融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 庐陵李直卿以复名其斋求予诗久未暇也今日雪 庐陵李直卿以复名其斋求予诗久未暇也今日雪 六月二十六日秀青亭初成与客同集 刘胜因自襄阳过予渚宫於其归小诗赠别 腊后一日寻梅东门外马上遇雪 寄赵漕 寄曾节夫 寄题建安公梅山堂 和正父游榕溪韵 和张晋彦游岳麓 和择之赋枯木 和择之登祝融峰口占 和元晦赠上封和老 和元晦择之有诗见怀 和元晦咏雪 和元晦晚霞 和元晦十六日下山之韵 和元晦后洞山口晚赋 和元晦方广版屋 和吴伯承 和德美韩吏部笋诗 和查仲文雪中即席所赋 韩廷玉筑亭於官舍之旁园中故多梅会有飞雪予 韩廷玉筑亭於官舍之旁园中故多梅会有飞雪予 韩廷玉筑亭於官舍之旁园中故多梅会有飞雪予 过湘潭文明信叔旧居有感 过上天竺寺 过乖崖堂 过高台寺 过高台获信老诗集 公安竹林祠迎神送神乐章 赋石廪峰 福岩读张湖南旧诗 方广寺睡觉 定叟弟生辰 登江陵郡城观雪 登楚野亭见张舍人题字 道间晚稻甚盛喜而赋此 大云岩 次赵漕赠王昭州韵 次韵元晦择之雪中见怀 次韵德美碧感旧之什且约胡广仲伯逢季丘来会 次韵陈寺丞除体 次韩机幕韵 晨钟动雷池望日 长沙历冬无雪正月十日与客登卷云亭望西山始 长沙郡丞丁君挽词 采菊亭 彪德美来会于泉有诗因次韵 八咏楼有感 追饯马宪 重阳前一日 仲秉再用前韵为梅解嘲复和之 仲秉再用前韵为梅解嘲复和之 展省龙塘有作 元日 游灵岩 雪中登楼分韵得未字 谢胡掾惠诗 五月十六日夜城南观月分韵得月字 晚晴 同游岳麓分韵得洗字 题雉山禊亭 题庾楼 题唐兴寺湘江亭 题福岩 送郑宪酒 送舜臣抚干表兄赴部 送刘枢密留守建康 送临武雷令 送临武雷令 送甘可大 送范伯崇 送但能之守浔州 十五日再登祝融峰用台字韵 诗送陈促思参佐广右幕府 憩清风峡 齐山石壁间见林择之题字缅怀其人赋此 七月旦日晚登湘南楼 陪安国舍人劳农北郊分韵得阑字 某辱归父丈惠贶新谨次韵末章为别 马上口占 李仁父寄茯苓酥赋长句谢之 九日登千山观 静江归舟中读书 寄侯彦周 和择之韵 和择之韵
最新收录:

暂未开通

张栻
张栻简介

全 名 张栻

张栻张栻简介


  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


张栻张栻的后代


  张栻后裔繁多,现湖南涟源(原安化县)白杨、冲头、马头、大范等张姓大多为张栻之第七世孙张万全之子伯瑛、叔瑛、季瑛(张汝诚)、琨瑛、玉瑛、仲瑛、孟瑛、金瑛之后。每年在农历6月30日季瑛公生辰日,此支张姓后裔均会在白杨进行祭祖活动。

  另一支世系为张栻(南轩先生)——张焯——张明义——张翔——张庚——张忠志——张万四(字登龙,又字秀成)——张梦松——张国辅——张文遂——张良臣。今有张良臣之子必文、必庆、必达、必遇、必胜、必禄、必全、必贤、必才、必亮、必明、必照、必兴等十三人之后裔,现广泛分布于湖南之邵阳、洞口山门、衡阳、娄底、湘潭、四川之德阳、广汉新华、中江兴隆、什邡、绵竹仁圣宫、三台新鲁镇、资中大有乡、威远、泸州以及重庆、贵州等地区,此支后裔时常在清明时节致祭宁乡、绵竹之祖墓。


张栻张栻的介绍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幼承家学,既长,从师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胡宏一见,知其大器,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在此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后历知抚州、严州、吏部员外侍郎、起居郎侍立官兼侍讲,再历知袁州、江陵,淳熙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经朱熹审定的有《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说》七卷,后人合刊为《张南轩公全集》。尝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风雩亭赋》,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碑嵌于合江亭壁。卒谥宣,葬于湖南宁乡沩山(又名官山,为衡山之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理宗淳祐初年(1241)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张栻张栻的教育思想


  

办学指导

  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主张以“成就人材,以传道济民”为方针。他在《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这既是张为岳麓书院制定的办学方针,又是他最根本的教育思想。自隋唐立科举取士制度以后,学校便成了科举的附庸,办学也就是为了科举取士。两宋官学的弊端正表现在士子们“争驰功利之末”,以“异端空虚之说”为是,而以“事天保民之心”为非。张的上述主张便是针对这种弊端而提出来的。其一,他明确提出办学不是为了科举,不能“为决科利禄计”;其二,提出“亦岂使子习为言语之辞之工”,意即反对学校以缀辑文辞为教,而应注重学生的操行培养;其三,提出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学校要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

  

教学程序

  在教学程序方面,主张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张在《邵州复旧学记》中精炼地对教学程序进行了概括。即:对学生首先灌输“小学”、“六艺”的教育,通过“洒扫应对”之类的日常锻炼,履行弟子职责,“习乎六艺之节”,参与各种儒家祭祀和实践活动;再加以“弦歌诵读”,使学生学习达到高级阶段;然后再研修深造,进入《大学》所指的格物致知阶段。这套教学程序实际上已大大超出了知识教育的范围,而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也囊括进去了。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是张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以儒家经典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张为岳麓书院亲自编写了教材《孟子说》,他在其序中说:“学者潜心孔孟,必求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明义利之辨”。在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人才有赖于儒学,儒学的振兴则依赖于人才的培养,二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张把官场腐败归咎于儒术不兴,所以他一方面批评“今日大患,不悦儒学”,另一方面大倡孔孟之道,训导诸生“先于明义利之辨”。

  

具体方法

  在教学具体方法方面,主张循序渐进、学思并进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张认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即所谓“学者之于道,其为有渐,其进有序。”他又说《中庸》论诚之道,其目的有五:学、问、思、辨、行,而五者皆贵于弗措。“弗措”就是要循序渐进,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张主张“学恩并进”,而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他说:“然徒学而不能思,则无所发明,罔然而已。思者,研究其理之所以然也;然思而不务学,则无可据之地,危殆不安也,二者不可两进也。学而思则德益崇,思而学则业益广。盖其所学,乃其思之所形,而其所思,即其学之所存也。用功若此,内外进矣。”这种“学思并进”的思想显然与陆九渊的“只思不学”是绝然相反的。张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张虽极力推崇儒术,但不主张囫囵吞枣、盲目追从。他说:“所谓观书,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在。如其可取,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

  

知与行的关系

  在知与行的关系方面,主张“知行并发”。张栻认为知和行二者的结合是教学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他在《论语解·序》中指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知行属于同一个认识过程,二者相即不离,行必须以知为指导,而知有损行而深化,知可促进行,行亦可促进知。张的这种知行观显然要比朱熹的“知先后行”论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高明得多,同时也成为明清之际王夫之进一步提出“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知行观的理论先导。张的知行观反映在教学上是主张学为了实用,他最反对“循名亡实之病”,批评那种“汲汲求所谓知,而于躬行则忽焉”的学风。


张栻张栻的影响


  在张栻的影响下,湖湘弟子把重视“经济之学”作为“践履”的重要标准。他在岳麓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弟子,成为湖湘学派的中坚力量。李肖聃《湘学略》说:“南轩进学于岳麓,传道于二江(静江和江陵),湘蜀门徒之盛,一时无两”。《宋元学案》中介绍南轩门人及再传弟子,成器者达数十人。其中有“开禧北伐”功臣吴猎、赵方,官至吏部侍郎的“忠鲠之臣”彭龟年,组织抗金、“锐志当世”的游九言、游九功兄弟,善于理财,整顿“交子”(纸币)卓有成效的陈琦,“光于世学”的理学家张忠恕等。他们都是张主教岳麓时的学生,被称之为“岳麓巨子”,他们真正践履了张拭的“传道济民”的理想,其学术和政治活动使湖湖学派更加流光溢彩。

  黄宗羲曾评价张栻的思想是“见识高,践履又实。”正是这种思想,对后世学风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明清到近代,长沙及整个湖南地区在湖湘学派教育背景下,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这是一个令人惊叹而又深思的历史现象。


张栻张栻的评价


  张栻理学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盖致知以达其行,而行精其知”(《论语解·序》)。曾创建善化(今长沙)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并先后在宁乡道山、衡山南轩、湘潭碧泉等书院聚徒讲学,声名极一时之盛。其弟子胡大时、彭龟年、吴猎、游九功、游九言,皆为湖湘学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与秦桧为伍,力主抗金,学术上虽承二程,但有别于程朱而又异于陆学。

  朱熹称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并述他受其深刻影响说:“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即张栻)得衡山胡氏学,则往而从问焉。钦夫告予以闻,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寝食”。《宋元学案》作者黄宗羲称理学中“湖湘学最盛”。教育方面写有大量学记,提出办学的主张,说“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岂特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 道而济斯民也”。评价张栻的思想:“见识高,践履又实。”(《宋元学案·南轩学案》)。反对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主张以儒家的政治伦理去教育和培养修齐治平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亦提出“为之则有其序,教之则有方。故先使之从事于小学,习乎六艺之节,讲乎为弟子之礼,而躬乎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仑之间,优游于弦歌诵读之际”。认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使学者知夫儒学之真,求之有道,进之有序,以免于异端之归”。反对学习上的好高骛远,在学与思的问题上,主张“学思并进”,在其主教岳麓书院期间,以此躬行实践,影响甚著。陈亮则曰:“乾道间东莱吕伯恭(吕祖谦),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陈亮集》卷21)。全祖望则云:“宣公身后,湖湘弟子有从止斋、岷隐游者,如彭忠肃公之节概,二游、文清、庄简公之德器,以至胡盘谷辈,岳麓之巨子也。再传而得漫塘(刘宰)、实斋(王遂),谁谓张氏之学弱于朱子乎!”(《湘学略·岳麓学略第五》)。朱熹尝言:“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宋史·道学第三》)。

   宋朝



查辞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备19001761号-4